改革开放头三十年,深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2010年底,在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质取胜”新理念和“深圳质量”新标杆,推进深圳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跨越。
近年来,深圳在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道路上开展了坚实的探索,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各领域提质增效升级。去年初的深圳“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度提出打造“深圳标准”的新目标,并将之确立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提升深圳质量。目前,通过创新立法,深圳在全国率先构建大标准体系,深圳市政府2015年“1号文”锁定深圳标准建设。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深圳争做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的忠实践行者,争做经济社会发展迈向“质量时代”的引领者。
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深圳的发展步伐走得坚定,走得踏实。大质量大标准贯穿深圳经济发展全过程全领域,特区发展加速迈向“质量时代”。
深圳质量成为城市发展新理念
质量成就未来。
这句深圳城市质量精神口号,充分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已悄然进入每一位深圳人的心里,融入这座创新之城、梦想之城新的发展基因。深圳人正以一种全面参与的姿态,决定着自己的未来。
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圳市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四个全面”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深圳要继续种好国家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日前在深圳考察的李克强总理深情寄语: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尖兵,通过30多年的奋斗,从昔日的边陲小镇建成了国际先进水平的都市,奇迹般地矗立在祖国南方,光彩夺目,具有世界影响力。当前,我们又到了新的发展阶段,相信深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潜力和空间仍然巨大。
深圳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让它一直肩负着不同阶段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使命。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方向,是指引。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质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
深圳早已看清楚:高投入、高增长、低就业、低消费带来了诸多问题,应对土地、能源、环境、基础设施等诸多挑战,必须在过去创造深圳速度的基础上打造新时期的深圳质量。
2010年10月,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首次提出要加快实现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跨越。2011年1月16日,在深圳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用宏大的篇幅对深圳质量进行了阐述:深圳已经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应对挑战、再创辉煌,就必须以新理念引领发展,以新标杆指引方向。这个新理念、新标杆就是深圳质量。深圳质量具有鲜明的科学发展内涵,蕴含继承发展的逻辑,反映主动竞争的自觉,体现全面协调的要求,指引破解难题的路径。深圳质量是深圳速度量变基础上的跃升,是效益深圳内涵和外延的扩展。要牢固树立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思维和理念,把速度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实现从速度优先向质量优先转变,从注重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使经济更有效益、民生更为幸福、文化更具品位、城市更富魅力、生态更加美好。
查阅2011年到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你会发现深圳质量理念贯穿于每份报告,并随着具体实践,深圳质量理念不断丰富发展:提出深圳质量的核心内涵是要把发展质量放在第一位,不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力争用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更少的环境代价推动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深圳质量的本质要求是“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要将深圳质量理念贯穿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打造深圳标准、铸就深圳品牌,树立深圳信誉,提升深圳质量”,这“四位一体”是深圳质量的实现目标和路径;“质量成就未来”成为深圳城市质量精神……
翻看深圳历年统计数据,尽管深圳建市以来的平均增幅可以高达24%,但从2008年实现12.1%增幅后步入一个稳定的中高速增长期,始终保持在10%左右。
“速度终有上限,质量永无止境。”从核心内涵到本质要求,从突出表现到实现路径,深圳质量不仅形成了基本的理论框架,而且作为深圳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已经深深根植于每个深圳人的心中。
质量型发展成为发展新常态
质量成就未来。
深圳城市质量精神口号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为了深圳的明天更美好,深圳质量不仅体现在深圳的发展理念中,更体现在发展的全过程。新常态是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判断,标志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将由速度时代迈入质量时代。在深圳质量的引领下,深圳经济、社会、城市、文化、生态发展和政府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质量型发展已经成为深圳发展的新常态。
去年11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APEC峰会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将质量和标准写在城市发展的旗帜上,正是新常态下的深圳选择。
深圳市经济实力持续增强,质量效益显著跃升,创新动力更加强劲,转型升级成效凸显,绿色低碳优势突出,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深圳成为全国单位面积产出、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城市,万元GDP水耗、能耗最低的城市,创新创业能力最强的城市,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实现了以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成果。在2013、2014连续两年年度城市健康发展指数、城市竞争力排名中,深圳均位居全国第一。
在经济发展质量上,深圳市呈现出速度稳、质量高、动力强、结构优、消耗低的鲜明特征。从2009年到2014年,深圳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本地生产总值增长到1.5万亿元,增长82.9%,预计超过芬兰。人均GDP增加到 2.4万美元,增长76%,略低于韩国水平。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到5560亿元,增长超过1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接近90%。
为推动发展成果让全体市民共享,深圳大力改善社会民生,社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从2009年到2014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4.5万元,增长54.1%,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位居全国前列。2014年,全市对医疗、教育、公共交通等9类重点民生领域投入累计达1448亿元,增长30.9%。推出116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国家确定的“十二五”期间免费义务教育、基本药物制度、就业援助等涉及我市的65项地方基本公共服务全部落实,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和民生幸福水平持续提升。
在生态发展质量上,绿色低碳特色凸现,深圳PM2.5处于内地副省级以上城市最低水平。深圳还率先启动碳排放权交易,深圳成为全国交易量最大的碳市场之一;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7377辆,位居全球城市前列;建成公益性免费公园总数达889个,位居全国首位,深圳成为“公园之城”。
深圳的成就举世瞩目。“深圳从一个曾经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奇迹”。日前《自然》杂志发表文章这样认为。《福布斯》发布“2014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城市”排行榜,深圳位列榜首。深圳还被国内外媒体誉为“中国硅谷”。
“深圳已成为全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新标杆。”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陈钢认为,深圳在以质量提升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理念、有机制、有举措、有创新、有成果,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央要求、契合深圳实际、对全国具有标杆意义的质量发展之路,实现了发展战略的转变、推动发展的创新、向全国展示了什么是“有质量的发展”。
企业成为创造深圳质量主力军
质量成就未来。
“我们一直在思索,未来的企业应该是什么样子?深圳‘质量成就未来’的理念给我们指引了方向。深圳以质量立市,企业更以质量为本。对质量的追求,就是对卓越的追求,对品牌的追求,对社会责任的追求,对基业长青的追求。” 获得市长质量奖大奖的中国国际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麦伯良在最近召开深圳质量大会上感慨地说。他的话道出了企业家们的心声。
企业是创造深圳质量的主力军,也是深圳质量长远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超过3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近3年实现翻一番,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第四代移动通信、基因测序、超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创新载体已达到1093家,近5年新建数量是特区前28年建设总量的3.6倍。在全国10大创新型人物中,深圳占有5个,全国10大创新型企业中深圳占据5席。华为、中兴、腾讯、光启、华大基因、比亚迪等一批本土创新型企业已经成长为国际知名品牌企业。
李克强总理在深圳考察时肯定“华为大有作为”。他说,华为把中国的无线通讯装备推向了世界,使中国的出口升级,在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方面功不可没。
在质量管理界有句名言:“好质量不是用出来的。”一款产品存在缺陷,如在早期发现,消除缺陷的成本可能是1元钱;但到了后期,产品已流向客户,再来消除缺陷,其成本可能是百倍、千倍。换言之,好的质量贯穿于研发、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华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准则是:“质量先行”。该公司构筑了一整套严谨、专业、客观的质量保证体系,涵盖研发、测试、生产、安装等流程的每个细节,以质量铸就品牌、树立信誉、赢得市场。
深圳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约占4%左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超过芬兰、日本、瑞典、丹麦、美国,接近世界排名第二的韩国。和这一数字直接关系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雄居全国榜首,占全国比重接近50%。在最近公布的全国专利10强中,深圳占有5强。
专利代表质量,标准更能代表质量。“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会有高质量。”2014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圳第一次提出了深圳标准。近5年来,深圳企业共参与制定和修订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2115项,去年由深圳企业主导研制的国际标准已达615项,数量位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
创造深圳质量,政府管理的创新功不可没。深圳坚持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抓质量,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社会协同、人人参与的推进深圳质量建设的长效机制。深圳强化了大质量、大标准的职能、机构、队伍建设。2014年5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大部制改革的基础上,整合成立市场和质量监管委,统筹推进大市场、大监管、大标准、大质量建设。以法治思维推进深圳质量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深圳质量立法,制定打造深圳质量、深圳标准行动计划,强化责任分工,推动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建设落到实处。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先后出台深圳质量、质量强市工作考核办法,将深圳质量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加快构建深圳质量评价机制,组织开展深圳质量指数研究,力求建立适应质量效益型发展的新要求。
创造深圳质量,全市7000家社会组织成为推动行业质量进步的生力军。创造深圳质量,每一个深圳人都在行动。深圳质量体现在每一个深圳人的言谈举止之间,体现在红马甲的人文关怀之间,体现在自觉、有序乘车的队伍之间,体现在图书馆专注的阅读之间……
深圳标准成为质量发展新优势
质量成就未来。
深圳质量未来如何再攀高峰?2014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深圳标准、铸就深圳品牌、树立深圳信誉、提升深圳质量”,这“四位一体”指明了深圳质量的努力方向和实现路径。尤其是深圳标准的提出,并将之确立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2015年市政府1号文,提出率先在国内构建大标准体系。标准决定质量,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这标志着深圳质量正式由一种发展理念转化为一种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深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东南沿海小镇,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创新,一跃成为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令人惊叹!”英国标准协会(BSI)标准总裁斯科·特斯蒂德曼博士近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标准与创新”高峰论坛上说。他希望欧洲今后加强和深圳的合作,推进深圳国际标准化。为何深圳能赢得国际标准化专家的赞叹?是因为深圳标准的概念,已深深融进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中。
在深圳质量大会上,市政府继市人大颁布《关于加强深圳经济特区标准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之后,又推出了《关于打造深圳标准构建质量发展新优势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及《打造深圳标准构建质量发展新优势行动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两个配套规范性文件,并作为2015年市政府1号文发布实施。由此从立法保障、纲领指导、行动方案全链条构筑起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大标准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创新。
目前发布的深圳标准系列法规政策,充分体现了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的要求,创新亮点频出。
在标准覆盖的领域上有突破。传统的标准主要集中在工业产品、建设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深圳标准是大标准概念,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深圳率先提出在经济、社会、城市、生态、文化和政府服务等领域构建“大标准”体系,将“深圳标准”的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大标准体系建设更加强调标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作用。突破传统标准的基础支撑作用,提出以国际一流标准为标杆,用先进标准引领和提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水平,走出一条“标准先行、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低碳”的质量型发展新路。
在标准的制定主体上有突破。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曾经指出,社会团体标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标准”,“质量时代”的标准供给,将从政府标准主导转向团体标准主导。深圳提出要发挥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和行业协会的领队作用,在国内率先提出开展社会团体标准试点,如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以国际一流、行业先进为标杆制定发布社会团体标准。
在举措上强化了体制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是所有创新的基础。日前,李克强总理考察深圳时指出,没有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将无从依附。《指导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深圳标准”
认证和标识制度,率先在食品、家具、服装、电子信息产品等领域开展“深圳标准”自愿性认证试点,对通过认证的企业在相关的经营活动中享有使用“深圳标准”标识的资格。搭建“深圳标准”认证信息平台,公开认证信息,向全社会发布深圳优质产品和服务信息。加强对“深圳标准”认证和标识使用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退出机制,提升“深圳标准”标识的公信力。深圳还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要推动企业主动公开产品和服务标准信息,强化企业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督促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提供服务。
为强化责任落实,《行动计划》还制定了部分刚性指标。打造深圳标准的发展总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健全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多层次、高水平深圳标准体系,推动深圳标准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把深圳标准打造成为高端产品、先进技术、卓越管理和优质服务的品牌象征,在若干重点领域成为国际标准引领者,树立中国质量新标杆。
质量成就未来。用深圳质量为中国质量探路, 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深圳在质量强市的征程上,再度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