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关系生存,关系发展,关系城市的未来。2010年,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深圳市委市政府敏锐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在深圳速度基础上提出了深圳质量新理念。5年来,全市上下积极投身深圳质量建设事业,奋力争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排头兵,争做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的忠实践行者,争做经济社会发展迈向“质量时代”的引领者,加快实现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跨越,深圳经济社会迈上了科学发展的大道。2013年8月,国家质检总局授予深圳为全国首个质量强市示范城市。2014年9月,在首届中国质量大会上,深圳作为全国唯一的城市代表和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代表作典型发言,深圳质量探索的经验引起了与会人员的热烈反响,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回顾5年来创造深圳质量打造质量强市的历程, 深圳努力做到有理念、有机制、有举措、有创新、有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亮点:
一、深圳质量成为城市发展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方向,是指引。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理念将引领城市实现新的跨越。2010年,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首次提出要加快实现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跨越。2011年1月,在深圳市“两会”上,市长许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宏大的篇幅对深圳质量进行了阐述:深圳已经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应对挑战、再创辉煌,就必须以新理念引领发展,以新标杆指引方向。这个新理念、新标杆就是“深圳质量”。“深圳质量”具有鲜明的科学发展内涵,蕴含继承发展的逻辑,反映主动竞争的自觉,体现全面协调的要求,指引破解难题的路径。“深圳质量”是“深圳速度”量变基础上的跃升,是“效益深圳”内涵和外延的扩展。要牢固树立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思维和理念,把速度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实现从速度优先向质量优先转变,从注重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使经济更有效益、民生更为幸福、文化更具品味、城市更富魅力、生态更加美好。
创造深圳质量就是坚持以质取胜,追求更高的物质文明;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追求更高的社会文明;就是坚持文化强市,追求更高的精神文明;就是坚持内涵发展,追求更高的城市文明;就是坚持低碳理念,追求更高的生态文明。
“深圳质量”理念的提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获得了代表们的一致赞同。代表们纷纷表示,从深圳速度转向深圳质量,改变了过去单纯追求发展速度、追求GDP的做法。“深圳质量”作为深圳未来3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主旋律,关键是要落到经济、社会、文化、城市、生态和政府服务等各领域和全过程。
随着具体实践,深圳质量理念不断丰富发展。从2011年到2014年,深圳质量理念贯穿于整个《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圳质量的核心内涵是要把发展质量放在第一位,不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力争用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更少的环境代价推动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深圳质量的本质要求是“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要将深圳质量理念贯穿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打造深圳标准、铸就深圳品牌,树立深圳信誉,提升深圳质量”,这“四位一体”是深圳质量的实现目标和路径;“质量成就未来”成为深圳城市质量精神。
从核心内涵到本质要求,从突出表现到实现路径,深圳质量不仅形成了基本的理论框架,而且作为深圳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已经深深根植于每个深圳人的心中。
二、质量型发展成为深圳新常态。
新常态是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判断,标志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将由速度时代迈入质量时代。5年来,在深圳质量的引领下,深圳经济、社会、城市、文化、生态发展和政府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质量型发展已经成为深圳发展的新常态。深圳成为全国单位面积产出、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城市,万元GDP水耗、能耗最低的城市,创新创业能力最强的城市,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实现了以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成果。在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年度城市健康发展指数、城市竞争力排名中,深圳均位居全国第一。
尤其在经济发展质量上,呈现出速度稳、质量高、动力强、结构优、消耗低的鲜明特征。从2009年到2014年,深圳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本地生产总值增长到1.6万亿元,增长近1倍,进入全球城市前30强。人均GDP增加到 2.4万美元,增长76%,超过我国台湾地区。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到5560亿元,增长超过1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接近90%。2014年5月,国务院批复深圳为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成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超过3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近3年实现翻一番,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R&D占GDP比重增长到4%,接近排名世界第二的韩国水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1年雄居全国榜首,占全国比重接近50%。创新载体已达到1093家,近5年新建数量是特区前28年建设总量的4倍。第四代移动通信、基因测序、超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在最近公布的全国专利10强中,深圳占有5强,全国10大创新型人物中,深圳占有5个,全国10大创新型企业中深圳占据5席。华为、中兴、腾讯、光启、华大基因、比亚迪等一批本土创新型企业已经成长为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深圳被国内外媒体誉为“中国硅谷”。日前《自然》杂志发表文章,认为“深圳从一个曾经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奇迹”。《福布斯》发布中国城市创新力排行榜,深圳位居全国首位。
为推动发展成果让全体市民共享,深圳大力改善社会民生,社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从2009年到2014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4.5万元,增长54.1%,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808元,增长80.8%,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620元,增长49.4%,均位居全国前列。2014年,全市对医疗、教育、公共交通等9类重点民生领域投入累计达1448亿元,增长30.9%。推出116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国家确定的“十二五”期间免费义务教育、基本药物制度、就业援助等涉及我市的65项地方基本公共服务全部落实,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和民生幸福水平持续提升。
三、深圳标准打造新标杆。
深圳标准是有关经济、社会、城市、生态、文化发展和政府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先进标准及规范的集合,是深圳质量的量化与规范。作为深圳质量的构成要素和重要支撑,深圳标准的提出,标志着深圳质量正式从一种发展理念转化为一种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打造深圳标准,深圳具有坚实的基础。2010年,深圳率先在全国实行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协同战略,大手笔开展知识产权和标准化资助,5年累计开展知识产权和标准化资助超过12亿元。近年来,国际国内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相关机构已有45家落户深圳,652项深圳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深圳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研制数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组织制定并发布了涉及城市管理、生物医药、社会福利等领域的33项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的深圳标准。组建了新能源标准与知识产权联盟、电子商务企业标准联盟、3D显示产业标准联盟等13家产业标准联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4年11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关于加强深圳经济特区标准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将深圳标准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今年初,深圳市政府以2015年1号文件形式发布了《打造深圳标准构建质量发展新优势的指导意见》、《打造深圳标准构建质量发展新优势行动计划(2015-2020)》,构建了完备的打造深圳标准的法规政策体系。标准决定质量,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深圳标准将打造深圳质量新标杆,丰富国家标准的内涵和外延。
四、质量发展构建新机制
坚持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抓质量,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社会协同、人人参与的推进深圳质量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强化了大质量、大标准的职能、机构、队伍建设。2014年5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大部制改革的基础上,整合成立市场和质量监管委,由副市长兼任委主任,统筹推进大市场、大监管、大标准、大质量建设。二是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方向,形成了一揽子推进深圳质量的政策法规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团体和产业联盟,以国际一流为标杆,制定和发布社会团体标准和产业联盟标准。以法治思维推进深圳质量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深圳质量立法。制定打造深圳质量、深圳标准行动计划,强化责任分工,推动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建设落到实处。大力推进国际交流和合作。2014年11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标准与创新”高峰论坛,英国标准协会(BSI)总裁斯科.特斯蒂曼博士专门介绍了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建设情况,获得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三是创新政府大质量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先后出台深圳质量、质量强市工作考核办法,将深圳质量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引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质量强市工作进行评议,将深圳质量评估考核结果作为全市组织、人事部门选拔、任用、奖惩、培训干部的重要参考。建立健全宣传推进机制,组织开展“创造深圳质量、打造质量强市”系列宣传,通过新闻综述、一把手谈质量、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采取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开展宣传,强大的舆论导向成为工作的有力推手。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情况,编发《深圳市质量强市工作简报》近100期交流工作,将传统“质量月”打造成为创造深圳质量打造质量强市工作推进、经验交流、成果展示、宣传教育以及政府、企业、社会和市民互动交流的平台。加快构建深圳质量评价机制,组织开展深圳质量指数研究,力求建立适应质量效益型发展的新要求,客观反映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的统计方式,使质量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客观反映科学发展成果的新标杆。四是构建了社会协同的质量发展格局。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成立了行业质量、标准推进联盟,全市7000家社会组织成为推动行业质量进步的生力军。深圳市质量协会、深圳市质量强市促进会等综合性协会在深圳质量建设中大显身手,积极协助政府推动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培育首席质量官、卓越绩效专家、质量工程师队伍2万多人,以质量人才助推企业质量提升。深圳市检测院、标准院、农产品检测中心、药检所等一批国内领先的技术机构,为深圳企业、深圳产品实施内外贸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全市广大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追求质量已经转化为广大企业的自觉行动,创造深圳质量已经成为全民事业。
五、质量文化凝聚新共识。
质量文化是推动质量建设的持久动力,也是一个城市和地区的软实力。近年来,深圳大力推动质量文化建设,在聚民意、汇民智的基础上,凝练出“质量成就未来”的城市质量精神,同时组织了大规模的宣传,形成了良好的质量文化:深圳质量成为城市名片,“质量成就未来”的思想深入人心,打造深圳标准正在形成广泛共识。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深圳本土报业、广电两大集团旗下的主流媒体发表深圳质量、深圳标准的相关宣传报道达到了1400多篇。全国性媒体也高度关注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学习时报连续刊载深圳市委书记王荣的署名文章《做好深圳质量这篇大文章》,市长许勤的专访《质量成就未来—访深圳市市长许勤》,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经济日报、凤凰网、搜狐等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建设情况。社会媒体也大力支持、参与弘扬质量文化。2014年,无论是在深圳城市的主干道,还是公交、地铁、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到深圳质量、质量成就未来的公益广告。对于质量,这座城市的主政者与普通的小人物,都有自己切身的体会。质量文化已经融入深圳发展的血液,质量不仅成就个人未来、成就企业未来、成就城市未来,质量也成就国家的未来。
(该文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现场会议交流材料)
|